当前位置:首页
> 第3页
神舟飞船总师戚发轫:条件艰苦又如何?没啥可犹豫的
46年前的4月24日,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,被成功地送进太空,把《东方红》的旋律用电磁波撒向全宇宙。 日前,国务院决定自2016年起,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“中国航天日”。 再过两天,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中国航天日。 今天(22日)上午,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省...
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:不怕输在起跑线上
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天资聪颖的人,有时他甚至觉得自己悟性不够,是个“笨人”。在一次中学同学聚会上,他当着恩师和在座同学的面,对另一位同学表达了钦佩之意,“我当年最服你,脑子好使!” 那是多年前的一次作文课,语文老师检查作文,点到了两个人,其中一个是戚发...
氢弹突破的功臣――追记核物理学家黄祖洽
一个月前,一位90岁的老人在病榻上看到一则报道,陷入了沉思。 这是篇关于核武器核查的文章,文中提到,有专家称可以利用中子扫描器来确定核弹头的机密信息,同时不会造成信息泄露。他反复思考,最后说:“这个办法可行。” 老人叫黄祖洽,是中科院院士,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及核物理学家。...
中国摘下钢铁“皇冠上的明珠” 告别卡脖子后天花板之上是什么?
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,中国钢铁行业在新中国成立时一穷二白,产量不到16万吨,人均还不够打一把菜刀。苦战30年,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已占当时世界钢产量的4.4%。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,钢铁工业更是同步中国经济腾飞创下了世界奇迹,自1996年起产量持续居全球第一。2005年起,中国钢材进口大于出口的历...
天殷嘱我重斯文――记“两弹”元勋彭桓武
今年10月6日,是我国核事业及理论物理领域的开拓者、奠基人之一彭桓武一百周年诞辰,他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核武器研制立下了不朽功勋,为中国物理学发展和物理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,被誉为“培养物理学家的物理学家”“大家推许的大家”。 “回国不需要理由,不回国才需要理由”...
秉承笃正精神,开创气象先河――叶笃正先生参加学部工作回顾
叶笃正先生1916年2月21日生于天津,2013年10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,享年98岁。先生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,并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和学部重要领导职务,为中国科学院及学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作为学部工作人员,非常荣幸能在叶先生晚年多次看望叶先生,聆...
王大珩:永远的追光者
“我们这代人是习惯把做事放在第一位的,个人生活其次。我们做起事情来,从来不会从个人生活的角度考虑问题,都是从国家考虑,从事业考虑。无论怎样艰苦的地方,大家都是高高兴兴地打起铺盖卷说去就去了。”――王大珩 2021年是“中国光学之父”王大珩先生逝世10周...
我是忠于我的祖国的――钱伟长的科学人生
儿时的人文学养 1912年10月9日,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鸿声镇七房桥村。祖父和父亲都是贫穷的乡村教师,生活虽清贫,对学问却孜孜以求。钱伟长至今清晰地记得,每到夏天长辈们都要将省吃俭用购置的四部备要、二十四史和欧美名著等晾晒,童年的钱伟长耳濡目染,增长了对人类文...
追忆江上舟:上海IC产业的大功臣
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的战略型科学家、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“海归”、海南建省初期的第一批“闯海人”、上海IC产业的大功臣、中国芯的“产业推手”、海归人才的引路人、国家大飞机及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启动者之一、国家“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”重大专项论证组组长、中芯国际董事长、中国半导体行业...